「以屋養老」是近期台灣社會引發討論的議題,國內目前所頒布的中低收入或敬老福利的生活津貼實際辦法,當老年人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生活費用,卻因為名下具有不動產資產,造成不符申請生活津貼資格,使得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一詞在國內一出現,就引起許多銀髮族或屆臨退休族群的討論。

 

    本期的《Smart智富》月刊(2009/11 135)及《Money錢》月刊(2009/11 26)不約而同的刊登了有關「以屋養老」制度的說明,也就是國外行之有年的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(Reverse Mortgage)

 

    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(Reverse Mortgage),就是老年人以名下不動產向銀行辦理抵押貸款,銀行以貸款額度每月支付受益人生活費用,待受益人往生後,銀行具有不動產的處分權,然而申請人的繼承人亦可將貸款還清而取回不動產所有權。

 

    起初當我接觸到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時,第一個念頭是這有極大的道德問題,因為銀行的利潤來自申請人的提早往生,申請人越早往生,銀行的利潤就越大,讓我認為銀行為了賺錢可真是無所不用其極。

 

    然而對於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越瞭解,越發現這項政策對「窮得只剩下房子」的老年人,或許是一項觀感不佳,卻能提供較為優質退休生活的折衷選擇。

 

    在高齡化、晚婚或不婚主義及少子化的社會結構衝突之下,除了國人平均壽命延長,少子化也讓下一代必須承受兩個家庭的扶養壓力。而在「有土斯有才」的傳統觀念下,大多老一輩的人都走過含辛茹苦也要掙下一間房的歲月。

 

    在戲劇上常看到,當子孫在都市買了新房子後,返鄉接送父母,但父母卻不願搬離,寧可住在位處偏遠,卻擁有大半輩子回憶的老舊瓦舍中,而這項政策,讓申請人不必搬遷至它所居住,達到「在宅老化」,讓老年人在自己最熟悉,最有回憶的處所環境中安享養老生活,也是這項政策的優點之一。

 

    當面臨退休年歲,對單身無子嗣、兒女尚小或是不願造成兒女龐大負擔的老年人,只要名下有不動產,就可以利用不動產進行反向貸款,以過去掙下的房產來提供自己退休生活的一切費用,以年金的方式每月提領生活費用,讓自己過去存下的資產充份用在自己身上。

 

    社會新聞常發生父母還沒過往,兒女卻開始因為爭家產的問題搞的紛爭不斷,或是老翁將名下財產分給子女兒孫後,卻遭到棄養的窘狀,使得掌握名下財產形成與兒女對壘的最後一道防線。

 

    在「有殼無銀」的狀況下,該怎麼面對老年生活的生活費用,讓自己辛苦一輩子後,享有安逸的退休養老生活,或許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能夠提供國人做為一個選擇。

 

    目前這項制度尚於可行性評估階段,詳細的實施細節也有待進一步的確認,該如何實施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,並且與社會福利進行結合,成為國內銀髮族的一項福音,在國外行之有年的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實施經驗,可做為政府應對台灣社會結構改變的借鏡。

 

    而政府相關單位也需主動對國人提供資訊,讓國人加深對此項制度的瞭解,如果「住宅反向抵押貸款」能在台灣發布實施,深感未來我也有極大可能會成為申請人之一(而且要活得更久,活得夠本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mphxi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